利润总额过百亿企业达四十一家
央企运行质量全面改善
2017年,中央企业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、稳中提质的成绩单——收入效益双快增长、创历史新高,98家央企中利润总额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41家,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企业对央企整体效益贡献率超过40%。国务院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在17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,央企运行质量全面改善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。特别是去产能、处置僵尸企业以及去杠杆措施的全面实施,使央企结构更优、肌体更健康。
累计处置“僵尸企业”和治理特困企业1200户
处置“僵尸企业”、治理特困企业,是解决结构性矛盾、推动央企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。沈莹介绍说,国资委于2016年启动了“处僵治困”工作,对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做了摸底,确定了2041户“僵尸企业”和“特困企业”,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这些企业的“处僵治困”。这些企业普遍经营困难,有的经常停产、有的持续亏损、有的资不抵债,对央企整体经营效率有很大制约。目前已累计处置“僵尸企业”和治理特困企业1200户。同时,2017年央企提前超额完成去产能全年目标任务,共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95万吨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703万吨,主动淘汰、停建、缓建煤电项目51个,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整合煤炭产能1亿吨。
沈莹表示,“处僵治困”坚持三大原则:一是市场化、法治化原则,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通过优胜劣汰出清扭亏无望、没有生存能力的企业。二是一企一策原则,因企施策。三是多措并举原则。从处置方式看,主要是兼并重组改造一批、强化管理提升一批、清理淘汰退出一批,坚持多兼并、少破产。国资委为此采取了清单式管理、台账式监测,即把每一个企业怎么“处僵治困”都建立清单,2041户企业都建立了台账,并按季度对处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。
“压减”企业户数、减少层级是本轮央企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。2016年,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对中央企业提出了3年要“压减”20%的法人户数、压缩管理层级的要求。到2017年年底,中央企业已累计“压减”法人8390户,减少的比例达到16.08%,其中2017年一共“压减”5568户。从“压减”的方式看,8390户里面有54.6%的企业进行了工商注销和破产退出,实现了市场出清;大约25%的企业在集团内和一些优势企业进行了重组兼并;有21%的企业转让了控股权。从“压减”的效果看,多数企业特别是市场出清的企业都是不盈利或亏损企业,压减后对整体效益抵冲影响大大降低,同时减少了人员和管理费用,对效益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。2018年将继续推进“压减”,目标是到年底“压减”进度达到18%。
央企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.4个百分点
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国企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点。2017年,央企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,到年末平均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.4个百分点。沈莹介绍,央企降0.4个百分点来之不易,主要得益于“五控三增”防范风险措施的实施。
一方面“控”,不让风险扩延——一控行业标准,国资委确定了能够保证企业稳健发展的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控制标准,并将标准分成三大类,工业企业为70%,非工业企业为75%,科研设计企业为65%,以更加精准地控制风险。二控财务杠杆,把98家中央企业进行业务分类,将负债水平超过了警戒线、偿债能力比较弱的企业纳入重点管控,从开支规模、投资规模、薪酬、成本费用(招待费、管理费)等方面从严控制。三控投资规模,严禁高负债企业的非主业投资,严格把控一些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企业投资。四控风险业务,对各类垫资的业务严格管理,包括对外担保、委托贷款、融资性贸易业务等。五控财务风险,对个别风险比较高、资金链比较紧张的企业,进行实时监管。
另一方面“增”,通过优化结构实现良性发展——一是增股权融资,2017年中央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融资超过3500亿元,对央企资本结构有很好的优化。二是通过债转股增加资本,目前已有17家中央企业和有关机构签订了债转股的协议,债转股的框架协议达到了5000亿元,其中已经有40%的项目落地。三是通过提高效益增加资本积累,靠自己创效来增加资本。2017年中央企业的效益超过1.4万亿元,对资本积累产生了积极作用。
沈莹透露,到2020年前中央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将力争再下降2个百分点。“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已全面启动了降杠杆、减负债、控风险工作,我们有信心、有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”(记者 白天亮)